罗南下意识去看葵姨显示的观察站布局图。
这个小型站点,其实位于一处小型陨石坑边缘。陨石坑已经塌了半边,基本就是一个不规则的半月形布局。
观察站基本就是围绕这半月形其中一个弦弧交点处建起来。
地面上的建筑有但不多,多是在坑缘外侧,大都草草而就,如今早已被域外种催残得不成模样。
立起的“接收塔”,算是保存最完好的地面建筑了,其位置正好是在弦弧交界处的高点。
而指挥中心就紧挨着“接收塔”,位于其地下更远离陨石坑的位置。
所以,从距离上看,罗南可以很轻松照顾到,如果想安全一点儿,他甚至可以借助“切分仪”驱动维修机器人,进行远程作业。
唯一的麻烦就在于,“接收塔”高出地表七八米,相当扎眼,也很容易就会受到损伤,可想而知,后续的维护频率会非常高。
至于新建的“转化器”,确如咸竹所言,离“接收塔”还有一段距离。
它几乎快要到半月形弧线的最顶端,直线距离超过一公里。
看上去不远,事实上,由于弧形坑缘的存在,还有观察站自身的地下结构限制,实际距离基本上要翻倍了。
接近两公里的距离,地球上不算什么,罗南睡着觉都能把那边照看好。
可是,在严重孽毒污染、域外种不时出没,以及小行星糟糕的自然环境三重叠加的现实中,想要频繁穿越这两公里距
离,且确保不出意外,确实是个难题。
另外,咸竹格外强调的能源池及地网1区,其实就是连接这两处要地的动力心脏和主动脉。
能源池安装在陨石坑底部,深度近二百米;地网1区直联能源池,形成V字管道,同时给接收塔和转化器供能。
当然这是改造之后的布局。
从公共频道的历史消息看,咸竹所在的救援队,至少有4个人倒在这管网改造的工程中。
咸竹的机械音传过来,打断了罗南的思绪:“既然是分片包干,就没有必要再互换责任区了。我负责转化器这一边,专心鼓捣这个大家伙;你就待在观察站,守好通讯模组还有那个接收塔,顺便整理一下后勤储备库。
“如果我这边需要什么配件,你通过无人车给我送过来,如果无人车不顶用,你就要顶上来——任务好像有点复杂,你没问题吧?”
“没问题,长官。”